之前,澳洲被爆出一家38口全是近亲结婚,荣获“世界上最庞大的近亲结婚家庭”称号。
近亲结婚,为了孩子健康着想,一直不被接受,但依然有许多人涉险过关。
(资料图片)
爱因斯坦与表姐爱尔莎结婚,进化论的达尔文娶了自己的表妹爱玛……
在中国,有一个潮阳小子,想娶自己的表妹,却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。
不仅收获爱情,他还在事业方面取得不小的成绩,成为亚洲金融集团董事长。
从他身上,我发现了4个成长真相,现在与你分享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第一个成长真相:吃多少苦,就能收获多少幸福
1932年10月,一位年轻的孕妇搭上了开往汕头的船,肚中的孩子已经9个月了,她生怕孩子突然在船上出生。
她是泰国华侨陈弼臣的妻子刘桂英。
刘桂英和陈弼臣都是汕头人,之后才到曼谷生活,刘桂英怀上孩子后,陈弼臣坚持要让孩子在家乡出生,这样孩子能够得到祖先们的祝福。
于是在刘桂英快生时,陈弼臣就连夜送她到曼谷码头,让她乘船回国。
搭船十多天后,到汕头时已经11月,汕头港口距离他们家乡潮阳峡山还有几十公里的路程。
眼看着肚子里的孩子蠢蠢欲动,刘桂英决定,在汕头找个客栈,暂时住下来。
结果刚住下来,刘桂英就生了,客栈里刚好有一对来自上海的潮籍夫妇,他们正好是医生,就帮忙接生。
在他们的帮助下,孩子顺利出生。
早在孩子出生前,夫妻俩就把孩子名字想好了,如果是女孩,就叫陈有乐,如果是男孩,就叫陈有庆。
结果,刘桂英带着重大使命,不远万里回国生小孩,这一生就是男孩,这个男孩就叫陈有庆。
孩子生下来后,刘桂英连月子都没坐,就急忙抱着陈有庆坐车回老家了,她要跟列祖列宗汇报这个好消息。
当时陈弼臣刚辞掉森与隆总经理的工作,准备自己创业。
陈弼臣无暇顾及家庭,于是提议让刘桂英带着孩子,先在老家住一段时间,等到他稳定下来了,再把他们接回曼谷。
就这样,刘桂英与陈有庆在潮阳老家住了下来,丈夫话是这么说,可腿长在刘桂英身上,刘桂英一想陈弼臣,就坐着船回曼谷看他。
嘴上说着想他,其实最重要的目的是查岗,刘桂英觉得自家丈夫太帅了,生怕他趁她不在时沾花惹草。
每过去几天,刘桂英回来必怀孕,之后又在老家生下了两男一女,但其中的一个男孩和女孩生下来就体弱多病,还没出月,就病死摇篮里。
陈有庆常说,他跟弟弟陈有汉是天之骄子,躲过了战争,扛过了饥荒,活到现在。
老家有一亩祖田,刘桂英全靠耕田种菜来养活两个儿子,但这也得看老天能否赏饭吃。
遇上晴天还好说,要是遇上雨天,一家人也来不及打伞,就要冒着大雨到田地里松土犁田,否则泥土变硬了就很难耕种。
有一次雨天,陈有庆赤脚走到地里松土,结果一不小心脚打滑,他摔倒在地,磕掉了两颗门牙。
他害怕母亲担心,赶紧把牙齿捡起来,把血吞回肚里,继续松土犁田。
直到晚上,刘桂英洗衣服,发现孩子衣服上有血迹,这一问才知道陈有庆两颗门牙没了,那天刘桂英抱着陈有庆哭得泣不成声。
陈有庆一直安慰刘桂英:“没事,不疼,吃肉不碍事。”
这一句话才让刘桂英一下子笑了出来:“你还想着吃肉,牙都没了。”
陈有庆下田赤脚,虽然也因为太着急,但最主要的原因是,他把唯一的拖鞋让给了弟弟穿。
陈有庆和弟弟共用一双拖鞋,两人轮流穿,弟弟洗完澡必须马上上床,轮到陈有庆享用拖鞋。
(哥哥陈有庆、弟弟陈有汉)
当然,陈弼臣每个月都有寄钱回家,但那时乡下没有银行,陈弼臣的汇款要几经周转,托人帮忙带回家,有时上个月的钱这个月才到。
所以,很多时候,刘桂英和两个孩子只能自力更生。
虽然日子过得苦了点,但陈有庆很享受三人在一起的时光。
早上一家人围在一张小桌上吃饭,你偷夹我一块肉,我偷吃你一根菜叶。
晚上三个人并排睡在一起,天气冷了,双脚冷得像冰窖里的冰块,陈有庆常常趁弟弟不注意,把脚塞在他的肚子上取暖,打打闹闹又是一天。
阿费烈德曾说:“竖立在你面前的栏杆越高,你跳得就越高。”他将这种现象称为跨栏定律。
有些人遇到困难,就立马缩起头,躲起来,而有的人却能苦中作乐,因为他们知道,每一次困难,都是一次成长机会,扛过去了,迎接自己的就是春天。
在我看来,陈有庆就是这样的人,贫穷的家境并没有消灭他的快乐,他反而很享受在苦难中挣扎的自己。
后羿如果只射中一个太阳,那他也许就不会流芳百世,陈有庆如果没有儿时苦难的打磨,也许就不会出人头地。
第二个成长真相:做对事比多做事重要
1946年,战争结束,陈弼臣派自己助手周光庭回潮阳,让他接陈有庆到香港进修。
当时,战争一结束,许多人跑到香港谋生,陈有庆等了两个多月,才等到开往香港的轮船。
到了香港,陈有庆被陈弼臣安排在庶母的亲姐姐家住,那时候陈有庆才知道,原来早在战乱,父亲就再娶了。
刘桂英在曼谷防天防地,可没想到陈弼臣在香港藏了一手。
两人结婚后,陈弼臣就把娇妻姚文莉带到曼谷,一起生活。
好在姚文莉的姐姐对陈有庆不错,陈有庆在香港住,吃穿住行,她料理得妥妥贴贴。
姐姐家还有个女儿,叫沈时芬,比陈有庆小两岁,因为陈有庆住了进来,两人常在一起玩,玩着玩着,感情说来就来。
但陈有庆还算清醒,他知道他与沈时芬算是表兄妹,他就不敢越界。
陈有庆原先在九龙华仁中学读,一个学期后又转到了岭英中学,岭英中学允许学生住宿,陈有庆借口忍痛搬离了大姨母的家,主动与沈时芬断了联系。
当时战后物资短缺,岭英中学没有正式的宿舍,想要在学校里住的学生,只能在教室打地铺,第二天地铺卷一卷,就可以上课了。
晚上,陈有庆跟同学躺在教室地板上,他总想起跟妈妈弟弟睡在一起的时光,想起他与沈时芬玩时,小手不小心碰到她时的心动,想着想着眼泪就止不住地流。
睡在他旁边的同学,为了安慰他,陪着他一起熬夜聊天,才让陈有庆度过了这难熬的日子。
1950年,陈有庆毕业,过了18岁的生日后,他就被陈弼臣接到了曼谷。
(陈弼臣)
原先陈弼臣让陈有庆不读大学,直接到公司来上班,在他看来,学历没有什么,真才实干才是硬道理。
毕竟当年陈弼臣没读完中学,就辍学打工赚钱了,如今也做到了亚洲信托公司老总。
但陈有庆坚持要继续读书,他跟陈弼臣保证,不会让学习耽误了公司工作。
陈有庆总说,“人都需要成长,一半成长必须在学校里完成。”
于是,从那以后,陈有庆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。
一边在陈弼臣的公司见习,一边学习,日子可比在香港、潮阳时还苦。
每天早上,陈有庆要到公司学习点钞票、入账等基本功,也要跟着各部门的主管学习每个部门的业务。
忙完公司的工作后,陈有庆草草地吃完晚饭,马不停蹄地赶到专科学院上课,修读会计、银行学和商业法。
等到下课常常已经晚上12点了,陈有庆就自己搭车回家。
就这样,陈有庆投入了忙碌的生活里,两耳不听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。
陈有庆不着急,但老父亲陈弼臣可着急坏了,想当年他自己18岁就已经情窦初开,即使工作再忙,也想尝尝恋爱的滋味,不然就不会认识妾室姚文莉了。
老父亲一看儿子,天天只在公司、学校转悠,以为儿子对男女之事不感兴趣,心想自己身为父亲,有必要开导开导儿子。
于是,陈弼臣老是带着陈有庆出席各种酒会,有意无意向他介绍某某家的闺女,谁谁家的千金。
愣是一个美女都入不了陈有庆的法眼,陈弼臣以为儿子不开窍,可他没想到儿子情窦早就开了,开得比老父亲还早。
陈有庆以为自己要孤独终老了,一想沈时芬,想到无法自拔,他就喜欢写苦情小诗,写完还要读,读完两眼泪汪汪。
在爱情和学业事业的抉择中,陈有庆选择了后者,离开了心上人,一心搞事业。
他说,“我只能做一件事,否则什么事我都做不成。”
我们常常美化自己的能力,希望自己能多手抓,可有个残酷的现实就是,我们只能一件一件事来,做完这件事,下件事才有盼头。
陈有庆明白,自己眼下最重要的是学习、工作,于是斩断情丝,埋头苦干,两耳不听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。
他以为,他与沈时芬情已断,沈时芬早就忘记了他。
但他不知道,几年前的星星之火,早就燎原。
第三个成长真相:拼爹的终点永远是“拼自己”
陈有庆来到曼谷一年后,大姨母搭着飞机来曼谷见一见自己的妹妹姚文莉。
电视剧狗血情节,在现实里上演了,飞机失事,大姨母不幸丧生。
沈时芬在香港无依无靠,就被姚文莉接到曼谷生活,在盘谷银行找了份工作,于是陈有庆与沈时芬见面机会多了起来,旧情复燃。
姚文莉早就觉察到两人的小心思,在她的撮合下,两人于1952年正式结为夫妻。
这时,陈有庆也完成了学业,他与陈弼臣提要求,希望能到美国留学。
陈弼臣也答应了,于是两人刚结完婚,沈时芬就陪着陈有庆一起到美国,两人顺便度了个蜜月。
在美国的生活,与泰国没有什么区别,陈有庆依旧重复着两点一线的生活。
早上在美国三间银行实习,晚上轮流在哥伦比亚大学、美国银行学院进修。
刚到美国纽约,沈时芬的肚子就有了动静,之后生下长子陈智文。
陈有庆一边工作,一边进修,一边照顾母子俩,家庭事业学业三不误。
1955年,陈有庆完成美国的学业,听从陈弼臣的安排,带着妻儿回到香港。
当时,陈弼臣有意将泰国的生意拓展至亚洲,他计划在泰国以外的地区建立一个站点,最后将站点定在了香港。
这时陈弼臣在香港已有三家企业,最后他让陈有庆负责香港汕头商业银行。
虽说已经在几家银行实习过了,但如今陈有庆需要独当一面,难免有些紧张。
刚开始公司大大小小的事,他都要询问陈弼臣的意见,才敢下手。
后来陈弼臣经常需要出差,陈有庆找不到父亲人,只能自己处理,慢慢地,陈有庆练就了一身本领。
再加上汕头商业银行的客户多来自潮汕,陈有庆原先待在潮阳,家乡话信手拈来。
偶尔遇到香港的客户,陈有庆也不怕,之前在香港上学,他早就学会了香港话,与客户交流零障碍。
很快,陈有庆就将香港汕头商业银行发展壮大,到1964年,银行年收入首次突破千万,达到4000万。
1965年,陈有庆觉得自家银行知名度不够高,提出改名。
他觉得“香港汕头商业银行”这个名字太长,而且“汕头”字眼不利于银行走向亚洲,提议将银行改名为“香港商业银行”,删去“汕头”,更适合全面在香港拓展业务,也更容易得到外国银行的合作。
这一改名,1966年银行收入立即滚了一圈,快接近7000万。
而让陈有庆名声大噪的,是他参与创办的亚洲保险。
1958年,海外信托银行的创办人张明添打算在香港开办一间保险公司,以香港和东南亚的华商为目标顾客。
他找到了陈弼臣,陈弼臣一口应了下来,并将儿子陈有庆拉入局,于是1959年8月10日,亚洲保险正式开业。
靠着陈弼臣和陈有庆两人的名气,许多华商参与投资,原先预算100万的开业资金,硬生生增长到150万。
有人说,拼命不如拼爹,有个好爸爸,永享快乐,可我们没想过,如果好爸爸罢工了,我们该怎么办?
在我看来,陈有庆纵使有陈弼臣的庇护,可他依然需要脱离父亲的羽翼生活,否则就无法独当一面。
拼爹,拼到最后都只能拼自己,脱离了陈弼臣的保护后,陈有庆好不容易在亚洲保险公司崭露头角,可危机又来了。
亚洲保险公司刚起步就直入谷底,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。
第四个成长真相:跳出舒适圈,不如扩大舒适圈
那时的香港保险市场还是外资公司的地盘,只有十几间华资公司卑微地活着。
华资公司发出的保单往往很难得到大银行的认可和批准核查,亚洲保险公司也遭遇了此困难。
陈有庆拿着被退回的保单向大银行据理力争,向他们展示了一套系统的分保策略,最后终于通过了大银行的认可。
就这样,亚洲保险公司成为正规的保险公司。
为了让亚洲保险公司真正走出香港,走向海外,陈有庆唯才是举,只要有才华有能力的,陈有庆就提拔他,以高工资高待遇拢住他。
1973年,亚洲保险公司在香港四会交易所上市。
由于陈有庆银行和保险两手抓,对这两个行业特别熟悉,他向董事会提议,或许可以将银行和保险之间的鸿沟打通,让两者联系起来。
银行为客人开信用状、做按揭,肯定也会想买保险,如果银行能顺道替客人办理保险,那肯定更吸引人。
1990年,陈有庆将亚洲保险和香港商业银行合并,组成亚洲金融集团有限公司,在联交所上市。
2005年,亚洲金融集团进军中国人寿保险业,与几家公司合资组成“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”。
在陈有庆的带领下,中国人民人寿保险公司在2011年保费收入超过700亿元,在全国寿险市场排名第5。
别人总夸陈有庆是“第二个陈弼臣”,身上有父亲的影子,这用来评价陈有庆商场上的表现,或许还可以。
但在婚姻里,陈有庆完全不像陈弼臣,陈有庆无论到哪里工作,他都会带上妻子沈时芬,平时就算再忙,也会照顾孩子。
沈时芬从小就对艺术情有独钟,也到日本、泰国、美国等地深造过。
沈时芬不会完全依赖陈有庆,她也有自己的生活,反倒是陈有庆常常黏着沈时芬。
(最左是沈时芬)
陈有庆虽只谈过一次恋爱,但很会玩浪漫,这点估计遗传到了陈弼臣。
有时候,陈有庆下班路过花店,买一束花送给沈时芬,或者突然想起,沈时芬前段时间念叨的蛋糕,他也特意绕道,专门去买个蛋糕回家。
2012年,是两人结婚60周年,陈有庆为沈时芬举办了一个艺术画展,让沈时芬感动不已。
画展从头到尾都是陈有庆一人操办的,为了给足沈时芬惊喜,陈有庆几个月没回家。
这时间久得让儿子们怀疑,老爸出轨了,小儿子陈智思让沈时芬留意一点。
“虽然我爸现在80了,但哪抵得住外面的小姑娘?您上点心吧,别老是天天画画、插花,最后男人跑了您可别找我哭……”
沈时芬听完笑哭,她说:“他不敢,哪敢,我相信他,也相信我自己。”
说完,沈时芬又埋头画画了,那是她为陈有庆准备的结婚纪念日礼物。
画上,两个小孩子并排坐在树底下,男孩在向女孩讲在乡下的那些趣事。
那是14岁的陈有庆和12岁的沈时芬。
在香港汕头商业银行突破4000万营业额时,陈有庆并没有盲目进军其他市场,而是一点点扩大自己的优势圈。
他提出改名字,扩大银行知名度,接着将银行业与保险业连结起来,扩大自己集团的业务,牢牢咬住两方红利。
人们常说,要想成长,我们必须跳出舒适圈,可没人告诉你,跳出舒适圈后,我们该往哪里走。
当我们逼着自己跳出舒适圈时,别人乖乖待在舒适圈里,悄悄做到了圈子的头部,掌握了大部分市场红利。
我认为,“你必须跳出舒适圈”是我喝过最毒的鸡汤,高手从不轻易离开舒适圈,他反而还会扩大舒适圈,挖遍圈子里的资源。
如果陈有庆轻易离开了舒适圈,也许就不会有一家人的岁月静好,也不可能有亚洲金融集团董事长的职位。
结语
陈有庆每一步,虽看着非常轻松,但其实他走的每一步,都是拿出了筹码与命运交换的。
到香港进修,是陈有庆放弃了一家三口幸福生活换来的,到泰国实习进修,是他割舍了儿女情长换来的。
为了说服董事会同意银行改名,陈有庆割让了自己3%股份,作为担保。
每一步,都不是理所当然,而是“计划之中”。
陈有庆用他的人生经历,向我们展示了4个成长真相,我们吃了多少苦,就能收获多少幸福,吃苦与享福是成正比的。
我们不能同时做几件事,要想成功,只能一件一件事来做。
纵使你有过硬的家底,你依然要拿出真材实料。
如果你着急跳出舒适圈,还不如扩大自己的舒适圈,慢慢做到圈子的头部。
如果你想要成长,我认为,你必须明白4个道理:
第一,如果你正处于困境,不要陷入无尽的抱怨与恐惧中,而是要学会苦中作乐,将这次低谷期看作是机会,沉下心来,好好享受。
第二,你必须慢下来,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,把碗里的肉吃掉,再去做下一件事,再去夹下一块肉。
第三,殷实的家底,也抵不过过硬的本领,别想着依靠别人,好好打磨自己的能力。
第四,如果你想要突破自我,那就待在自己的圈子里,慢慢地做到圈子里的第一名,别盲目走出舒适圈。
这是陈有庆一生的精神财富,值得我们细细琢磨,愿我们各自努力,顶峰相见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