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开源”亦“节流” 珍惜点滴幸福水
来源:天眼新闻时间:2023-06-19 10:58:15

水是万物之母、生存之本、文明之源。面对我国人多水少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基本水情,水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尤为重要。

十余年来,一批基础性、战略性重大水利工程不断推进,“南北调配、东西互济”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初步形成,全国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超过8900亿立方米,滋养了沿线百姓生活,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。与此同时,通过水情教育、节水科普宣传,全民节水意识明显提高,近十年我国用水总量基本保持稳定,以占全球6%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%的人口,创造了世界18%以上的经济总量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需要看到的是,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,全社会的节水观念还不牢固,节水意识还不强大,节水知识与技能掌握还不够全面深入。新征程上,构建新时代国家水网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要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,长期深入做好节水工作。当前,加快水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,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,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,坚持调水、节水两手都要硬,既要“开源”,更要“节流”。

坚持“有多少汤泡多少馍”,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,以水定城、以水定地、以水定人、以水定产,发展节水产业。当前,要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,统筹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用水,合理规划人口、城市和产业发展,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。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,健全初始水权分配制度,推进跨省江河水量分配,加快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;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,强化环境保护、自然资源管控、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,制定水资源短缺地区、超载地区判定标准,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;严格监督问责,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,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。

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,让每一滴水都物尽其用。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,实施国家节水行动,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,强化农业节水增效、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。当前,要深入开展国家节水行动,推进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,持续推动全社会节水。比如,农业领域突出抓好重点灌区节水改造,推进国家水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,在粮食主产区及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,新建一批现代化大型灌区,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;工业领域大力宣传推广成熟适用节水技术,向全社会推广一批节水工艺、技术和装备,开展智能化管控、管网漏损监测等系统建设,探索建立“工业互联网+水效管理”典型应用场景,提高数字化水效管理水平。

“两只手”合力拧紧水龙头。水是公共产品,政府既不能缺位,更不能手软。既要发挥政府作用,管严管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、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“三条红线”,也要利用水权水价水市场优化水资源配置,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,使社会各界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。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确权,科学核定取用水户许可水量,探索流域内、地区间、行业间、用水户间等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;用好财税杠杆,发挥价格机制作用,倒逼提升节水效果;继续探索“节水惠”“节水贷”等金融扶持节水政策,缓解节水资金缺口,提升节水能力水平。

以节水“大宣教”理念引领低碳生活新风尚。持续加大我国基本水情宣传教育力度,倡导“节水即减排”“节水即治污”等理念,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、水危机意识、水安全意识,激发社会各界关注节水、宣传节水的热情。针对党员干部、在校学生、用水大户等重点群体,有针对性地进行节水科普宣传教育,推动建成一批节水型企业和节水型高校。特别是切实增强青少年节约水资源、保护水生态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,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,推动实现人水和谐共生。推进节水宣传教育理念、内容和方式创新,营造全社会亲水、惜水的良好氛围,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、每个家庭、每个人的自觉行动。

来源 光明日报

编辑 段岚茜

二审 杨韬

三审 田旻佳

关键词: